转职能 提效能 激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政府职能转变成效综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落实中省改革各项决策部署,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积极探索实践、锐意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简政放权、加强监管、优化服务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深刻转变,破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批有力度、有分量、有特色的改革成果,为渭南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让发展更有温度、更有质感。
强基固本 精简前行
我市高度重视机构改革工作,将其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两个维护”坚定不坚定的重要标尺,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全力推动中省部署安排落地落实。
对标对表力“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紧跟中省改革进程,严格落实省定机构限额,结合市情实际,圆满完成两轮党政机构改革任务。改革期间,坚持从体制机制、机构职能上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2024年新一轮机构改革结束后,市本级党政机构47个、县级控制在35-37个,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落实、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机构编制管理更加规范,市县两级职责关系进一步理顺。
破立并举促“改”。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中,我市组建党委社会工作部,将金融管理职能划入同级党委办公室;围绕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在市政府办公室加挂市数据局牌子,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全市749家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全部回归机关,撤销事业单位232家,核减事业编制907名;全市共保留综合执法机构83个、撤并执法队伍57个,简约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快构建。
统筹联动求“稳”。坚持改革与发展“一盘棋”,人大、政协、群团、派驻纪检监察等改革稳妥推进。庄里“镇级市”改革试点、镇(街道)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开发区管理机构清理规范工作全面完成,管理机构由18个减少至15个,工作重心加快转移至产业及统筹区域发展上。改革期间,全市各项事业衔接到位、井然有序,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社会维稳、保障民生无空档期。
流程再造 创新改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在落实中省部署基础上,蹚别人没走过的路,拓前人没垦过的荒。对此,我市坚持以群众满意、企业满意为标准,紧紧抓住减少行政管制这一关键,坚持从源头做起,不断减流程、优服务、提效能。
聚焦流程再造提效能。审批流程再造,节省的是时间,精简的是程序,彰显的是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市积极对应中省,及时取消、承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市级329项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办理”,实现“大厅之外无审批”。围绕企业投资、生产经营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行“综合受理窗口”集成改革,窗口压缩75%、人员压缩64%,办事效率提升40%;推出“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事项16个,年均办件量超6000件。认真梳理2024年重点事项13项,倾力打造事项更多、范围更广、服务更优的“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系。
紧盯创新创效争突破。我市围绕规范、精简、提速,以群众需求扩容行政审批工作创新的“灵感池”。探索推行民办非企业登记“两证联办”改革、“药械经营许可全程网办”审批等6项改革,行政审批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创新出台《政务服务事项容缺受理制度(试行)》,公布第一批14项容缺受理事项清单,容缺受理材料占比51.28%,打造“边受理边完善材料”服务模式,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共计与19个省38个市建立“跨省通办”合作关系,20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实现“全域通办”,群众办事便利度持续提高。
展开全文
锚定优化服务抓升级。为民把事办好,是改革的初衷和落脚点。据统计,市级共999个政务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117个政务服务“小窗口”年均提供200万余次便民利企“大服务”。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场所实现全覆盖,平均进驻政务事项1033项、56项、70项,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办事需求。我市以富平县到贤镇“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做法为模板,镇级“一枚印章管审批”延伸率100%,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家门口”服务。探索推行“政务服务+邮政寄递”一站式便民服务,预计办事效率提升30%,推动实现政务服务“零跑腿”。
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
互联网、大数据发展风起云涌。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提升政府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规划(2023-2025年)为支点,强化数字赋能,让群众尽享数字红利、数字便利。
建强数字设施夯基垒台。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石。经多年努力,全市共建成4G基站1.7万余个、5G基站4000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圆满完成国家电子政务骨干网新建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升级改造任务,省市县镇四级网络高效联通,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做优数字政务立柱架梁。政务服务有“数”,便民惠企才有“速”。推动数据共享、打破“数字壁垒”,“一朵云”聚势蓄能,54个单位搭载市级政务云,运转更加高效。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共计提供标准化服务事项2万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5%;86项政务服务应用整合接入“秦务员”平台移动端,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开发数字资源行稳致远。数字政府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资源作用,用活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目前,我市已建成投用经济调节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公共服务领域“一网通办”业务管理平台、社会管理领域渭南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生态保护领域渭南市生态环境监管平台等多个平台,既有力促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治理现代化,也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智能路基。
做优环境 做好服务
营商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试金石”,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扎实开展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等活动,稳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把优质营商、精致服务做到企业和群众心坎里,以营商“软环境”筑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审批流程求极简。聚焦企业发展难点堵点,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大力推行“容缺+承诺制+并联审批+全程帮办代办”审批模式,探索“项目驿站”全链条服务机制,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连续四年实现一季度办结。我市“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四减一优’服务推动项目审批高效办成”经验获第七届政博会“高效办成一件事”管理创新优秀案例。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压缩至6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时限压减至1个工作日以内,建设项目“多评合一”“标准地+承诺制”“交地即交证”等改革成果丰硕,企业发展动能得到有效激发。
跟踪服务求极优。用心用情精准服务,帮扶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架起“连心桥”,“跟踪服务企业连心卡”织密“服务网”,1498名帮扶干部精准服务,今年累计解决企业问题399个。市本级141个高频事项推行“周末不打烊”服务,104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233项涉税业务线上办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天候无假期查验服务确保企业快速通关,“关银-KEY通”服务让企业“就近办、一站办”。县域园区涉企业政务服务实现15分钟就近办理。全市累计登记各类经营主体近37万户。
监管模式求极致。坚持监管服务并重,为企业保驾护航。全省首家开通12345“企盼渭来”企业服务热线,企业诉求办结率100%、满意率95.6%。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做优“互联网+监管”,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建立市县镇三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元化调解机制,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95%以上。韩城市金城街道矛盾纠纷“四联调解”工作法、富平县税费争议“一站式”调解工作法成功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企业满意度获得感不断提升。
来源:渭南日报记者 王军江
总编|杨青山
责编|王倩倩
责编|陈冰娟
评论